1喝牛奶能加糖吗
缘由:有些人想加糖给牛奶调味,却又害怕加糖会破坏牛奶的营养。不必理会“牛奶不能加糖”的说法,没有科学依据。
分析:关于牛奶的“传言”总是盛行不衰,其中两条最“广谱”的就是牛奶不能空腹喝(辟谣文章详见总第1069期健康时报04版《不能空腹喝牛奶是胡扯》)、牛奶不能加糖喝。
传言说牛奶不能加白糖一起煮,因为牛奶中的赖氨酸在加热条件下能与果糖反应,生成有毒的果糖基赖氨酸,对人体有害。传言中的反应其实是“美拉德反应”,即当食品中既有蛋白质又有糖类时,加热会产生褐色物质,并释放出浓烈香气。
按照这种理解,牛奶中既有蛋白质也有乳糖,即便不加糖,也会发生这个反应。美拉德反应发生要求水分较少,蛋白质和糖类浓度较高,加热温度较高,日常加热牛奶并不满足以上条件。
此外,也有牛奶不能加红糖的说法。红糖中含有果酸,加入牛奶中易引起蛋白质变性沉淀,影响消化吸收。但即便不加红糖,牛奶在胃里遇到胃酸也会发生变性,而且,变性并不影响蛋白质吸收,反而更利于消化吸收。
总结:煮牛奶加糖喝没问题,常温奶更可以加糖喝。不必担心加糖会影响牛奶营养或产生危害健康的物质。但要注意,牛奶最好喝原味的,尤其不要给孩子养成喝牛奶要加糖的习惯。
2你知道牛奶中加糖的比例吗
用鲜牛奶喂养婴儿时,牛奶中往往要加些糖。这不仅是为了甜,更主要是由于牛奶的含糖量不足,满足不了婴儿生长发育的需要。每100毫升牛奶中含蛋白质3.5克,脂肪3.5克,糖4.8克,其中糖所提供的能量仅占总能量的30%左右。这种营养成分的组成对婴儿来说不如母乳理想,需要加些糖来补充热量。具体方法是在每100毫升牛奶中加5-8克糖,即5%-8%的浓度,也可按500毫升牛奶加糖25克左右计算。
有些父母在喂小儿鲜奶时不注意加糖比例,随随便便地加一些糖,这是不对的。牛奶中加糖多少可直接影响到小儿的消化功能,若加糖过多超过8%,婴儿会出现腹泻或虚胖,抵抗力减弱;若加糖少于5%,又会使婴儿摄取的热量不够,长期下去易造成营养不良。因此牛奶中加糖一定要注意比例适当。当然市售的许多婴儿奶粉中已按比例加了糖,使用时就不必再加了。
3牛奶加热加糖成毒药
牛奶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饮用的饮品,可是喝牛奶我们很多人都有误区,有关专家表示说平常我们牛奶加热并且加糖喝是非常不科学的一种饮品方式。
在喝牛奶前后的1小时左右,不宜吃橘子。因为牛奶中的蛋白质一旦和橘子中的果酸相遇,就会发生凝固,从而影响牛奶的消化与吸收,在这个时间段里也不宜进食其他酸性水果。
牛奶中的蛋白质80%为酪蛋白,当牛奶的酸碱度在4.6以下时,大量的酪蛋白便会发生凝集、沉淀,难以消化吸收,严重者还可能导致消化不良或腹泻。所以牛奶中不宜添加果汁等酸性饮料。
牛奶中含有的赖氨酸在加热条件下能与果糖反应,生成有毒的果糖基赖氨酸,有害于人体。鲜牛奶在煮沸时不要加糖,煮好牛奶等稍凉些后再加糖不迟。
牛奶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和钙,而巧克力含有草酸,两者同食会结合成不溶性草酸钙,极大影响钙的吸收,甚至会出现头发干枯、腹泻、生长缓慢等现象。
由于牛奶容易在药物表面形成一个覆盖膜,使奶中的钙、镁等矿物质与药物发生化学反应,形成非水溶性物质,从而影响药效。
4喝牛奶的八个禁忌
一、忌文火煮
用文火煮牛奶,会使牛奶中的维生素受到空气中氧的破坏,而旺火煮牛奶则很容易溢出来,因此当牛奶的体积膨胀时应即刻离开火源,然后再放回火上烧开,如此反复三四次,这样不仅能保持牛奶中的营养成分,而且能杀灭牛奶中的病原微生物。
二、忌阳光晒
生活中经常可见送奶、取奶途中,牛奶在阳光下直接照射时间较长,这样太阳会毫不留情地破坏牛奶中的营养成分,甚至使其变质。阳光照射2小时,牛奶中的核黄素会损失一半而核黄素被阳光照射转化成的荧光核黄素还可进一步破坏维生素C,所以牛奶要避光,更不能长时间曝晒。
三、忌煮奶时间过长
有人认为煮奶至沸后再持续5分钟合适,此种说法不全面。因为奶中呈胶体状态的蛋白微粒在60℃时能脱水转变成凝胶状态。奶中的磷酸钙也不稳定,在此温度下易于由酸性变为中性而沉淀。当加热到100℃时,牛奶发生复杂的化学变化,不但色、香、味随之降低,还可能产生其他物质,使营养价值降低。目前,大多数牛奶是经过科学灭菌封闭包装的,可以直接饮用,如愿喝热奶时可采取隔热加温的方法,将鲜奶袋放进热水中5分钟即可,这样可保留更多的营养素。
四、忌加糖煮
不少人在煮牛奶时就把糖加进去,以为这样能使糖尽快溶化,殊不知加热时放糖是很不科学的做法。因为牛奶中含有赖氨酸,白糖中含有果糖,这两种物质在高温下会形成结合物——果糖基赖氨酸。该物质不能被人体消化吸收,破坏了蛋白质的营养价值,更糟糕的是它还可能对人体具有一定的毒性,所以,牛奶加热时千万不要放糖。若想喝加糖牛奶,可以在牛奶稍凉后再加糖。
五、忌与橘子同食
牛奶在胃中,在胃蛋白酶和胰酶的作用下分解,然后进入小肠才能被吸收。如果牛奶与含果酸较高的橘子等水果同食,奶中蛋白质与果酸及维生素C发生复杂的生化反应而凝固成块,这样会影响奶中蛋白和橘子中维生素C等的消化吸收,而且还会出现腹胀、腹痛及腹泻等不良反应,所以两者同食是得不偿失的。
六、忌加钙粉
牛奶中的蛋白质,主要是酪蛋白、乳白蛋白和乳球蛋白,而酪蛋白的含量最多,占牛奶蛋白质的83%,酪蛋白又是由OCK-、K-、β-和γ-酪蛋白组成。如果喝牛奶时,加入钙粉,过多的钙离子,就会与OCK-和β-酪蛋白结合,使牛奶出现凝固现象。另外,钙还会和牛奶中的其他蛋白结合产生沉淀,特别是加热时,这种现象更加明显。因此,给小儿补钙,切忌在牛奶中加钙粉。
七、忌加巧克力
有人喜欢把巧克力加入牛奶中同食,以除去牛奶中的怪味,这是不科学的。牛奶中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和钙,与巧克力一起吃时,牛奶中的钙与巧克力中的草酸结合,形成不溶的草酸钙,人不但无法吸收,时间长了还会出现头发干枯、腹泻、缺钙等现象。因此,喝牛奶和吃巧克力的时间要分开,喝牛奶时最好吃些饼干、面包之类的碳水化合物。
八、忌用牛奶送服药品
牛奶及其奶制品中,均含有许多钙、铁等离子,一般每升鲜牛奶中,含钙1300毫克,铁0.4毫克。这些离子和某些药物(如四环素类等)能生成稳定的结合物或难溶性的盐,使药物难以被胃肠道吸收,有些药物甚至被这些离子所破坏。如果用牛奶送服此类药物,就会大大降低药物在血液中的浓度,影响治疗效果。所以,药品不宜用牛奶送服。食用牛奶及其制品,应与服药时间相隔一个半小时为宜。
56种人早上不宜喝牛奶
缺铁性贫血患者。食物中的铁需在消化道中转化成亚铁才能被吸收利用。若大量饮用牛奶,体内的亚铁会与牛奶的钙盐、磷盐结合成不溶性化合物,影响铁的吸收利用,不利于贫血患者恢复健康。
反流性食道炎患者。研究证实,含有脂肪的牛奶会影响下食道括约肌的收缩,从而增加胃液或肠液的返流,加重食道炎症状。
腹部手术后患者。此类病人多有肠胀气,牛奶中含有较多脂肪和酪蛋白,发酵后可产生气体,使肠胀气加重,不利于肠蠕动功能的恢复。
消化道溃疡患者。牛奶虽可缓解胃酸对溃疡面的刺激,但因其能刺激胃肠黏膜分泌大量胃酸,会使病情加重。m-zo%, 百拇医药
乳糖酸缺乏患者。牛奶中乳糖含量较高,但必须在消化道乳糖酸作用下分解为半乳糖和葡萄糖后才能被人体吸收。如果乳糖酸缺乏,食用牛奶后就会引起腹痛、腹泻。
胆囊炎和胰腺炎患者。牛奶中脂肪的消化需要胆汁和胰脂酶的参与,饮用牛奶将加重胆囊和胰腺的负担,进而加重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