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个人中心

新生儿窒息容易与哪些疾病混淆

2025-07-212

病情描述:

新生儿窒息容易与哪些疾病混淆

新生儿窒息容易与哪些疾病混淆
收起
精选回答
  • 主任医师 解答

    (一)新生儿肺透明膜病

    (二)新生儿湿肺

    通常发生于足月剖宫产的婴儿,有宫内窘迫的病史,在生后6小时内通常会出现呼吸急促和发绀,但患儿一般情况良好,症状在2天内就会消失。肺脏可闻及中大湿罗音,呼吸音低,肺部X线显示肺纹理增粗,可见小片状颗粒或结节状阴影,叶间胸膜或胸腔有积液。肺气肿也常发生,但肺损害恢复较好,通常在3~4天内消失。

    (三)新生儿吸入综合征

    (四)新生儿食管闭锁

    新生儿食管闭锁前五型多用Gross分类

    1型式:食管闭锁上下段为盲端。

    2型式:食管上段末端连接气管,目端位于下端。

    3型式:食道上段为盲端,下段起始部与气管相通。

    4型式:上、下食管均与气管相通。

    5型式:无食管闭锁,有瘘管与气管相连。这说明除了I型以外,食管闭锁的其他各型食管和气管发生了交通瘘。

    刚出生的婴儿口腔分泌物增多,喂水喂养有呛咳、发绀和窒息时,用硬而软的导管,经鼻或口腔插入食管,如果导管自动返回,应怀疑有此疾病,但明确诊断时必须使用碘油做食管造影。

    (五)新生儿鼻后孔闭锁

    出生后即有严重的吸气困难、发青紫,张口或哭闹时发绀减轻或消失。闭口或吸奶时再出现呼吸困难。因病人喂养困难而导致体重不减或严重营养不良。从以上症状来看,怀疑疾病时可用压舌板将舌根压下,患儿呼吸困难即解除。或者在保持患儿张口时,用细导管自前鼻孔插入,观察是否能进入咽部或用听诊器分别对准新生儿的左右鼻孔,听有无空气冲出,也可用棉丝在鼻前孔内观察是否摆动,以判断鼻孔是否有空气流出。可以从前鼻孔注入少量的龙胆紫或者美兰,观察是否可以流至咽部。如有需要,可使用碘油滴入鼻腔,做X线检查。

    (六)新生儿颌下裂腭裂

    婴儿出生时,发现下颌小,有时伴有裂腭,舌向咽后下垂,吸气困难。特别是仰卧位呼吸困难明显。头部后仰,肋骨凹陷,吸气伴有喘鸣和阵发性青紫。后丘疹可发生畸形、消瘦。有时候患儿还会出现其他畸形。例如先天性心脏病,马蹄足,并指(趾),白内障或智力低下。

    (七)新生儿膈疝

    出生后出现呼吸困难、持续性的阵发性紫绀,并伴有顽固性呕吐。体格检查时,胸部左侧呼吸活动减弱,叩诊左侧呈鼓音或浊音,听诊呼吸音低或消失。有时候可以听到肠鸣音。心浊音界与心尖搏动右移。腹部的舟状腹、X线胸腔、腹透视均可确诊。

    (八)先天性喉蹼

    出生后哭声微弱,声音嘶哑或失声。同时伴有喉鸣和胸部软组织陷进吸气。有时候呼气困难,确诊靠喉镜检查,可以直接看到喉蹼。

    (九)先天性心脏病

    (十)溶血性链球菌(GBS)肺炎可见于早产、足月及足月新生儿,母亲妊娠晚期有感染史及羊膜早破史,临床发病与早产儿RDS一样,可能存在细菌培养阳性。胸片检查显示肺叶或部分肺泡的炎性特征和肺泡萎陷征,临床上有感染征象,病程1~2周。在出生后的头三天,联合使用广谱抗生素,如氨苄西林加庆大霉素,随后使用7~10天氨苄西林或青霉素,剂量要求参考最低抑菌浓度,避免因剂量偏低而失去作用。

    (十一)基因型SP-B缺陷也被称为“先天性肺表面活性物质蛋白缺乏症”,1993年在美国发现,目前世界上有超过100个用分子生物学技术确诊的患儿。起因是DNA序列中调节SP-B合成的碱基突变。足月出生的小儿在临床上呈现进行性呼吸困难,经治疗后均无效。也会有家族发病倾向。肺活检发现SP-B蛋白和SP-BmRNA缺乏,可伴有前SP-C合成和表达异常,其肺病理学表现与早产儿RDS相似,肺组织病理学肺泡蛋白沉积症。对肺表面活性物质的治疗只能暂时缓解症状,患儿多依靠肺移植,否则多在1岁内死亡。

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 相关推荐
杨路

y路副主任医师

医结合医院  针推康复科

--> 网站地图

赣ICP备2024041600号-3

赣ICP备2024041600号-3 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Copyright © 2010 - www.mengsiqi.cn All Rights Reserved